個體從嬰兒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有情感上的依附對象(Bowlby,1958,1979;引自郭靜晃,1994)。未成年兒童的依附對象是父母,然後轉為同儕、朋友,以及親密關係中的伴侶,因此,嬰兒其形成的依附品質與型態,與日後種種關係有著牽連,故Hazan 和Shaver(1987)加以推論假設愛情亦是一種依附型式,愛情關係中的雙方有義務相互滿足對方的需要,就像嬰孩學會信賴照顧者,相信其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樣,每個成年伙伴也學會信賴對方、預見與滿足他(她)需求的能力,並形成相互依賴與情感支持的依附型態。而不同的依附型態會影響個體對愛情關係的感受與行為,就像不同特質的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有所差異一樣。

愛情關係是一種依附行為

另外有一派學者提出了「愛情是童年依附行為的再現」的觀點。根據依附理論的演化觀點,標明個人早期所形成的「依附型態」並不隨著時間開展而有所更動,在往後與重要他人互動時,便會顯現類似幼兒時所經驗的親子關係(李維庭,1995),Hazan 和Shaver(1987,1990)從這個愛情觀點發揮,結合幼兒的依附本能論,主張浪漫愛情也是依附作用。
他們檢視Ainsworth(1979)那三種展現於嬰兒與照顧者間的依附型態,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三種依附型態。他們的研究發現,依附型態不同的受試者在愛情關係中所展現出的特徵有所不同:安全依附者對愛情的描述有較多的快樂、友善與信任,他們也較能接受對方的缺點,關係也比其他類型的依附者來的持久;逃避型依附者的特徵是害怕親密、情緒起伏較大和嫉妒,對愛情的正面描述低於平均值;焦慮/矛盾依附者帶有強迫的想法,渴望互惠與契合、情緒起伏大,以及重視生理上的吸引與容易嫉妒。在依附型態的脈絡下檢視愛情的成分發現,愛情就像大多數社會行為一樣,是一種先前社會經驗的部分再現。雖然依附型態起源於嬰兒時期,它們並不會在那個時期或其他任何時期定型。這些型態會持續地受到新經驗的影響,但我們如何知覺新經驗則視我們先前經驗的的概念化而定(Deaux et al.,楊語芸譯,1997,p.384)
 

* 「安全依附(secure style)」:與伴侶的關係良好、穩定,能彼此信任、互相支持。

* 「逃避依附(avoidant style)」:與會害怕且逃避與伴侶的親密。  

* 「焦慮∕矛盾依附(anxious∕ambivalent style)」 ︰時常具有情緒不穩、極端反應的現象,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侶的關係是互惠的。


  在Hazan和Shaver(1987)的研究中發現,三種不同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佔比例(安全依附約佔56%,逃避依附約佔25%,而焦慮∕矛盾依附約佔19%),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,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,可以從他們對其與父母關係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;因此他們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,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。

許多研究依附的學者認為,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適用於夫妻與情侶間的關係:
一人從另一半身上獲取舒適與安全,想與他在一起的念頭(特別是在有壓力時),顯示出情侶間的關係是一種成人依附行為(Ainsworth, 1989;Hazan & Shaver,1987;Shaver & Hazan, 1988;Weiss, 1991)。的確,當青年人墜入愛河時,他們表現出許多帶有母親與嬰兒間依附系統特點的行為,包括希望維持與被愛者的身體接觸,對被愛者提供減輕痛苦的安慰和保證的效果,以及和其他朋友、親戚、熟人相比之下的排他性或偏愛性成分等。而對於某一種依附關係之認知表徵形式,可能影響了一個人對他的親密伙伴的期望與其情緒適應,並內化成為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(Newman &Newman, 1991;郭靜晃等譯,1994;王澄華,2001)。


Bartholomew(1990)等人則以「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」與「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」為向度,區分出四個不同的人際依附型態,且經一連串的實證研究獲得證明(Bartholomew & Horowitz, 1991;Griffin & Bartholomew, 1994;Scharfe & Bartholomew, 1994;王慶福,1995;Feeney, 1999;Crowell, Fraley &Shaver, 1999),其分別為(1)安全依附(Secure):對自己及他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,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、可愛的,他人都是接納的、有好回應的,在關係中保有親密與自我獨立性兩者。(2)焦慮依附(Preoccupied):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,不可愛的負面自我意像,而對他人的評價則是正向的,使得此類型的人會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接納藉以肯定自我,這類型接近Hazan 和Shaver 的焦慮/矛盾依附型態。(3)逃避依附(Fearful):認為自我是沒價值的、不可愛的負面自我意像,同時對他人的認知也是不可信賴的,他們渴望親密但又難以信任他人,故藉著逃避和他人的親近,來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絕。此型接近Hazan和Shaver 的逃避依附型態。(4)排除依附(Dismissing):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、可愛的正向自我意像,但卻認為他人是不可信賴和拒絕的,雖同樣逃避和他人親近,卻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失望、受傷,此型與Hazan 和Shaver 的逃避依附類型並不完全相同。排除依附者強調成就與自力更生,不喜歡與他人相互依賴。

不同依附型態對愛情關係的看法

1.安全依附型(Secure attachment): 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。

安全的愛戀者相信,雖然浪漫的愛會有高低起伏,但一段關係剛開展時的親密會持續地出現在關係中。亦即,「蜜月期」會不只出現一次。他們也相信,浪漫的愛在某些關係中一點也不會褪色。也就是說,他們相信他們對情侶的「依附」是相當安全的。安全依附的受試者最重要的浪漫關係是快樂的、友善的、信任的而且對親密並不感到恐懼。
他們在關係中的自我揭露程度高,且對伴侶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,自我揭露的彈性高且主題是互相的、反映的、同理地傾聽;對關係持有正向的看法,對關係也有較多的信任、滿意、親密、熱情、互賴及較多的承諾;感受到關係是愉悅的、友善的、信任的,較能接納、支持伴侶,尤其在焦慮情境中較能給予對方支持;能以建設性的策略處理衝突,較合作地問題解決策略;對伴侶表達信任的情感;在愛情關係中的體驗多是正向情緒。

2. 焦慮/矛盾依附型(Preoccupied attachment): 由負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。

這一類型的人他們覺得他人是複雜且難以了解的。並相信「真」愛是極端罕見的,雖然他們認為他們很容易戀愛,也經常宣告,他們開始談戀愛了。他們會過度涉入關係中,表現出強烈的想親近他人或強迫式的佔有伴侶的反應,但又擔心他人不肯付出真正的愛情,而在付出之後,也希望對方給予同樣的回饋,而常有極端情緒反應,所以在關係中情緒起伏高,也有較高的忌妒情感,也容易害怕、焦慮、寂寞及憤怒;常出現過度親密的自我揭露,且對伴侶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,但對關係滿意度低、對伴侶的信任低; 在關係中有較多的衝突與矛盾,因為既很想與他人親密又害怕被拋棄、拒絕,所以極度渴望關係中的承諾,會不斷的要求對方給予承諾,覺得這種關係的難題難以解決,強調自己的感情需求,而較不關心對方的情感及需求。焦慮/矛盾的依附者常以情緒兩極化、極端的專注、性吸引力、對結合和回報的渴望以及一見鍾情等,來描述他們的關係。
 

3. 逃避依附型(Fearful attachment): 由負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。

逃避者對愛情比較悲觀,他們相信「深陷」情網只是暫時的,愛並不會持續,而且人們也很難找到「真」愛。逃避型的受試者指出,他們的關係少有接納,但帶有很多很多的嫉妒。他們對於他人表現出防衛、且對被拒絕很敏感,對關係不信任、滿意度也低,無法給予承諾、害怕親密,所以逃避自我揭露,對他人的親密自我揭露也覺得不舒服,害怕情緒起伏跟害怕忌妒;逃避親密的社會接? 瓷]尤其?B於痛苦或壓力的情境時,他們寧願一個人),而補償性地投入非社會性的活動,用工作來逃避與社會的互動,藉由逃避與他人親近同時也保護自己免於失望。 

4. 排除依附者(Dismissing attachment): 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。

他們否認對親密關係的需求,防衛地否認有強烈的社會性接觸需求或慾望,基於保護自我避免受到傷害而維持一種獨立自主與不受傷害的情況。對他們來說,獨立和自給自足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,既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希望被他人束縛,通常他們寧可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,並且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就可以過得很好了,不需要另一個人的親密情感,故傾向獨身。



***Cowan & Kinder(1985)研究則提出,愛情上癮症的人強迫式求愛情,以自我犧牲和過度自我投入的方式來維持關係。另外,Dion & Dion 91985,1988) 及Hiendrick & Hindrick(1986)也認為,自尊也可能與依附類型、對愛情的態度有關。



參考資料: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7100303663
http://www.ocit.edu.tw/~yahuei/gender/search.htm
http://blog.udn.com/lifemirror/17917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i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